当前位置:

聂市镇:老宅院旧坟冢见证晋湘两地情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田晓瑛 编辑:邓晶琪 2020-10-22 15:00:10
时刻新闻
—分享—



聂市镇的街道有的已用晋商命名。



晋商后裔王永憶(中)回忆先辈在临湘业茶的家史。



一位华夏始祖,发现了这里一片树叶的神奇;一族先秦瑶民,开创了全国植茶制茶的先河。一个贸易市,成就了唯一因茶设县的历史;一座千年古镇,扬启了万里茶道的风帆。

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自唐宋以来即盛产茶叶,久负砖茶制作之盛名。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临湘的茶田约占全市一半的耕地。聂市既是茶马古道南方起点之一,又是“中俄万里茶路”湖南段的重要节点。它与安化县“中国黑茶第一镇”小淹镇齐名,茶文化遗迹犹存。2008年,聂市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9月19日,重走晋商万里茶道采访团一行来到临湘砖茶博物馆以及聂市镇,重走晋商老街,听晋商后裔、年逾八旬老专家讲那过去的故事。

因茶而兴,因茶而名

湖南省临湘市聂市镇位于湖南省东北部,聂市河从镇中穿流而过注入黄盖湖,从黄盖湖能到达长江,过去商船从这里能直达汉口。如今的聂市镇连接京港澳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聂市自唐宋以来即盛产茶叶,久负砖茶制作之盛名。据临湘砖茶博物馆记录:明末清初,临湘盛产青砖茶(也称老青茶)。清代初、中期,“丝绸之路”衰弱,万里茶路兴起。晋商在临湘收购茶叶制作茶砖,以东西两路外销至恰克图,此后晋商在临湘设茶庄120余家,并在莫斯科及西伯利亚等国外10多个城市设立分庄。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临湘经销茶叶总量达3600吨。

聂市曾因茶而兴,因茶而名,是探寻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随着战乱由盛转衰。如今,这里因茶文化在新常态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聂市人重新开启了复兴“千年茶镇”的新征程。

晋商后裔追忆“天顺长”

在临湘砖茶博物馆,重走晋商万里茶道采访团对当年在临湘业茶的晋商后裔王永憶进行了专访。王永憶和其丈夫,讲述了生身父母张益恭夫妇和一百多封家书的故事,回忆祖父张稷在临湘业茶的家史。

张稷,字社安,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山西榆次南关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22岁的张稷随同晋商来到临湘业茶。他先后在临湘聂家市、羊楼司和湖北蒲圻羊楼洞等地,与人合伙创办了“天顺长(昌)”茶庄。民国初年,张稷一人买下羊楼司总号“天顺长”,实行股东交换,保留原“天顺长”庄号。不久,正逢粤汉铁路通车,张稷毅然将“天顺长”茶庄迁移到尖山铺,并在聂市、羊楼洞、安化等地设有分号。在张稷的苦心经营下,“天顺长”一直经营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临湘县茶厂联营处。

1938年,张稷将第三子张益恭(王永憶的生父)从山西召至临湘羊楼司,接管“天顺长”茶业。1959年,张稷病故,葬于羊楼司单家山,享年90岁。

张益恭以龙窖山茶区的高山茶为依托,将“天顺长”茶业办得风生水起,新建茶庄3000多平米。每年茶市旺季,来自江西修水、上饶等地的包工头带着几十上百号雇工,来茶庄揽活。加上当地拣茶女工,多时茶庄雇工达到五百多人。

1952年,张益恭回到山西榆次,出生只有20天的王永憶被羊楼司尖山街上的木匠王贵云收养,取名王永憶,意在永远怀念张、王两家这一血脉情谊。据王永憶讲述,当时,父母抛下自己实属无奈。政策变化,谁也不知道回乡后的境况如何,再加上担心孩子难抵长途的舟车劳顿,张益恭只得忍痛留下幼女。

1982年,张益恭多方打听和投寄书信,才与王贵云老人沟通,联系到了自己在羊楼司的女儿王永憶。2018年,张益恭病逝于山西榆次,享年96岁。王永憶珍藏的一百多封泪渍斑驳的家书,记述了山西榆次和湖南临湘,张、王两家半个多世纪的亲缘情分。

聂市老街上看晋商豪宅

离开临湘砖茶博物馆,采访团一行来到聂市老街,远远地就听到欢快的锣鼓声。循声而去,在一座名为“同德源茶庄”的老建筑前,一群身着红色上衣的阿姨们,面带笑容,用情地敲击着锣鼓,列队欢迎来自远方的采访团。临湘市万里茶道申遗办曹海燕介绍:“大家正演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市十样锦’。这是当年民间艺人与来自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编的一套吹打音乐。每段乐典以打击乐曲牌与吹奏乐曲调相连缀,旋律欢畅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地方色彩。”怪不得有山西锣鼓的味道,在此时此地听来,别有一番韵味。

聂市老街历史悠久,有众多过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老街上的商号、店铺遵从着“前店后宅”的模式,全为马头、金山高耸的封火墙,青砖碧檐,条石奠基,厅堂方砖铺地,居室木板镶就,三进、五进不等。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被广泛应用于门窗、屏风之上,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其中,位于临湘市聂市镇向阳巷的“同德源茶庄”,就是聂市镇保存较为完整、且价值极高的古商铺建筑之一。

作为此次欢迎采访团的“根据地”,古朴的“同德源茶庄”变得热闹起来。曹海燕告诉记者,“同德源茶庄”修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两层砖木结构、号称“聂家市第一豪宅”。侧立面为风水门,正立面大门卷棚,正立面上层漏窗,双天井院,中间有过院,过院柱础,二进骑门梁装修精美,天井院装修,什锦窗有暗八仙、戏剧故事等,有狮象、草花龙、笛子等,共六扇。侧院花园、阁楼带回廊。

晋商与当地人情谊深厚

在“同德源茶庄”后院,曾任岳阳市史志办主任、退休后一直从事聂市茶文化研究的何培金老先生接受了采访团的采访。

83岁高龄的何培金精神矍铄,谈起当年晋湘两地情谊,老人倍感亲切,他为记者细细道来:“明清时期,聂市本地人将茶房、茶庄租借给晋商,由当地人负责茶叶采摘、制作,而晋商负责茶叶技术传播及销售。当时,在聂市办厂经商的晋商有二百多人,大多是太原、太谷、临汾人,晋商在聂市创办的茶行有‘聚隆’‘大川’‘大涌玉’‘天顺长’‘悦来德’等二十多家。聂市地势低,四季水运方便。晋商将聂市茶就地加工成砖茶后,以鸡公车推至近在咫尺的聂市河边,由土地巷、康公庙等六个码头下到聂市河装船,经黄盖湖入长江……”

谈及晋商在当地的影响,何培金老先生感慨:晋商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不仅诚实守信,还热心公益,经常捐款建桥修路。随后,老人讲述了一则关于晋商长盛川渠家与当地商人方志胜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年晋湘两地的深厚情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部分聂市人造反,打家劫舍。晋商渠家十分忐忑,临走时将一大箱交由讲义气的方志胜保管。两年后,渠家再回聂市,方志胜原封不动地将大箱归还。渠家打开大箱,满箱的金银珠宝原封未动。作为感谢,渠家愿意分一半给方志胜,但被婉拒。渠家遂抓一捧作为报答,几经来回,方志胜只好收下。这一笔钱助力方家从此发家致富,成为名列前茅的当地富豪。

在何培金的故事里,最后一则最让人动容:聂市当地曾筹钱买下一座荒山,专门为在此务工的普通外来商人(大部分为山西人)设置墓地。墓地设立“三不原则”:不准在山上放牧;不准砍伐树木;不准安葬本地人。多年过去,这座山虽在抗日战争中被侵占,但依旧是见证晋湘两地情谊的“老证人”。

来源:山西晚报记者 田晓瑛

编辑:张静玉

校对:张晓燕

微信图片_20200807184645.jpg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田晓瑛

编辑:邓晶琪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临湘新闻网首页